專題聚焦
漫談珠三角服裝營銷界的人文環境
發布時間:2016-06-02瀏覽: 次
一
近,珠三角服裝界的精英們發起了一個關于“珠三角服裝業現狀與競爭力”的探討。
面對其他區域服裝產業群日漸兇悍的擠壓,珠三角服裝產業正遭遇前所未有地深刻危機。這樣的爭論與探討無疑是必要的。只是,珠三角服裝界的從業人員中,有多少人會愿意去真正深刻地“爭論與探討”呢?
呵,且別說“爭論”與“探討”吧,有人“在意”或“在乎”就已經很不錯了。
毫不客氣地講:珠三角服裝產業中,無論老板還是營銷人,正日漸沉沒在功利與短視中!埋頭趕路的人很多,抬頭看天的人很少。這就是在聚會中,我們為什么普遍反映“現狀與競爭力”這個議題太空泛、不容易切入——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并未真正在意,也并未審慎思考,我們關注的只是各自正任職的品牌將如何運作——甚至于僅僅只關注各自的錢袋如何膨脹!
二
在這里,談談珠三角區域的“人文環境”吧,就當作發些牢騷吧。這些牢騷,多多少少,與“現狀與競爭力”有些沾親帶故。權當一塊磚頭,不揣冒昧地拋在這里,還請方家斧正。估計有很多同行是不服氣的——那么,要罵的請罵,要夸的請夸,請便。
呵呵,好了,扯淡開始!
在珠三角這片熱土上,到處涌動著心潮澎湃與心驚肉跳,熱血、眼淚、躁動、盲目、委瑣、張揚——所有的動作與情緒,日復一日的反反復復上映,哪有一刻可以得到寧靜?
請站在城市的屋頂,用肉眼看熙熙攘攘的繁華,用心眼看繁華背后的落寞。
有次,朋友感嘆地說,到了廣東,誰都會變成一個俗人。我笑,說如今這個年代,到哪里都得做俗人,又何況廣東呢?然而,我想,這里的人文環境與其他地方相比,還是很有些不同。是的,很有些不同。
三
從南到北,北京、上海、廣州,三個重要城市,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。同樣要面對外來文化的激烈碰撞,同樣要面對如潮水般沖來的外來人群,三個城市,反應各有不同。
北京,有的是包容與寬容。哪怕開寶馬的是外地人,擠公車的是土著人,但沒有太多羨慕與嫉妒,你是你,我是我,各自尋快活。天子腳下,氣度果然不同。
這里是個保溫杯——溫差不會劇烈波動。
上海,有的是拒絕與輕慢。上海的文化里有一種奴性,對于新來者,有些盛氣凌人,全方位地進行排斥與抗拒。然而當你一旦可以頂住壓力向上沖,只要你生活得比他們行的時候,他們也會換一副面孔,給予微笑與掌聲。
這里是個火山口——隨時要面對天堂與地獄。
廣州,有的是同化與淹沒。有能力或者沒能力的人,都可以在這里尋找自己的天空,無論你是使勁蹦達還是甘于隱忍,但是在悄無聲息之中,你就會丟失在人群之中,慢慢被周圍淹沒,思維一天天開始局限,個性一點點開始泯滅。
這里是個大染缸——隨時可能被同化或淹沒。
四
同化與淹沒,是珠三角文化給外來文化的一記悶棍。這里是個藏污納垢之地,但每一朵鮮花或者毒草,經過珠三角的反芻之后,都變得面目全非,跟原來完全不同。呵,別扯遠了,也別說得太大了,還是專注精神,探討珠三角服裝營銷界的人文環境。
服裝業的支柱性作業人,一個當然是老板,一個是職業經理人。在天平兩端,尋找平衡與均等。而事實上,何嘗有平衡,何嘗有均等呢?
先說說BOSS們。
珠三角服裝業的老板們,有很多優點,的確值得贊揚。
1,勤奮。
對于工作或者事業,比較認真。很多事情,都親力親為。要老板一個星期不過問公司的經營情況,這種現象基本上不可能發生。
2,精明。
把握機會的能力與眼光,捕捉金錢的觸覺與反應,這些老板們有著特別敏銳的神經。
3,踏實。
講究實效,不夸夸其談,不花拳繡腿,一切動作,以實際達到效果的程度作為衡量標準。珠三角老板們對于繁文縟節的興趣不大。
4,包容。
珠三角排外現象不嚴重,給人施展才華與抱負的機會很多,這里在乎的是從業經驗與能力,而不是把資歷、學歷等等作為重要的擇才標準。
珠三角老板們,有很多缺點,確實應該貶斥。
1,目光短淺。
太注重目前的實際利益,缺乏高瞻遠矚的胸襟,缺乏高視闊步的膽識。
2,粗鄙不文。
以前是在混水里掘到了桶金,現在是希望在混水里再找到第二桶金。這些老板今天的成就,與學歷沒有太多關系,多是靠勤奮、精明、謹慎才換來發家致富。這些草頭王式的綠林好漢們,現在哪怕穿著高檔西裝,還是會在餐桌上掰腳丫子。
3,不學無術。
二次創業期間,老板們依然盲目相信自己的經驗與勤奮。對于知識的充實與更新,置若罔聞。盡管現在也會買幾本書放在寬敞的辦公室里,但那基本上是為了裝一個門面、制造一種假象。他們只關注身邊的對手有什么動向,對于合自己胃口的,就熱情地模仿、盲目地抄襲,而不是思考與鑒別,進行創造性地學習。
4,散漫隨意。
主要表現在管理能力的欠缺。很少有本土公司可以有建立良好的管理,各項規章制度往往成為一紙空文,盲目與隨意到處充斥。無他,所有的政策制度,以老板意志為轉移,老板帶頭踐踏昨天親自頒布的所謂“鐵的紀律”——咳,昨天的話可以當作放屁。
五
我們再來談談珠三角服裝行業的經理人們。
毫無疑問,這些來自于全國各地的營銷人們,能力高下不同,可謂龍蛇混雜。因為這是一個表面上大度包容的地方,所以我們誰都有膽來混,并且我們誰都有機會找到空間。但是,我們會慢慢發現,在這片土地上,找到空間并不等于可以實現抱負,并不代表可以做好事情。
老板與經理人,是永遠存在的對立面嗎?有些片面了。我只是以為,老板與經理人,是兩個拳擊手,在小小的臺子上搏斗,不能夠退場——因為下面有觀眾。站在臺上,什么時候可以握手,耳邊會響起掌聲?難道非得在謝幕的時候,觀眾散盡的那一刻?
老板與經理人,是不可缺失任何一方的矛與盾。這種現象,到處都有,不過在珠三角,表現得更像一項激烈與復雜的長期運動。
老板請你來,由于急功近利心態嚴重,注定他不會給你太多時間與空間去運作。老板需要的,不是要你如何按部就班規范操作,而是立桿見影的目前利益。
聯姻的時候,經理人開始還可以憑借奇思妙想讓老板心花怒放。但實際操作中,只要稍有差池,你就得準備卷起鋪蓋走人。有一個品牌,半年內換了四個營銷總監,是事實,不是危言聳聽。因為珠三角的老板太注重實際,太心浮氣躁,太急于求成。
開始,老板答應給你很大的權限空間,而所有的承諾,在實際操作中立馬消失得無影無蹤,老板太注重目前利益,太把企業當作自己的家務事,所以敏感區域特別多多,各個環節攥得很緊——換個角度講:他們真勤奮,哈。
老板工作勤奮,所以對于很多決策指手畫腳橫加干涉,他們認為自己是對的,希望經理人順從,由此,讓經理人自己的主見變得無足輕重,讓經理人的計劃無所適從。
老板不注重學習,也很少考慮對于員工進行職業培訓——在他們看來,那只是花冤枉錢,是多余。所以,老板需要的是那種帶著滿瓶子墨水來的人,而不是只有半瓶墨水的人——這就是在當初招聘的時候,為什么那么在意經理人工作經驗的原因。
六
誰大?老板大。經理人不得不面對兩個選擇:要么趨同,要么決裂。
先說趨同。
經理人因為身家的考慮,于是開始屈從,老板說什么,就怎樣去做,自己的意見放一邊了——對不對,那都不是很重要,那是老板吩咐的,后果由老板負責。我們開始扼殺自己那點可憐的個性。所以很多想法不能得到完整體現。所以很多動作受到這樣那樣的牽制。所以許多方案不得不進行不厭其煩地修正。
于是經理人開始平庸。沒有了激情——因為新思路常常被扼殺。沒有了創造欲望——因為這里根本沒有學習的氣氛??杀?!
在這樣的環境下,我們屈從了老板意志,我們被逐漸同化。我們也開始學著急功近利,也開始學著心浮氣躁。營銷總監的任務,開始變得簡單,就是怎樣騙取更多的加盟商加盟,滿足于數量的增加,而不是質量的提升。我們都明白了,大家要的是目前的業績。所以經理人不再去做深刻的規劃,更愿意多和意向客戶講講電話。
再說決裂。
哈,簡單,道不同不相為謀,合作不下去了,俺鞋底抹油,瀟灑說聲拜拜,走人。反正這圈子很熱鬧,今天從這里出走,明天就可以在那里任職。
七
這樣的一種人文環境,許多經理人開始被打上“廣東制造”的標簽。在這種環境下,我們開始有了很強的適應能力,到哪里都可以生存。
但我們也喪失了靜下心來做好一件事情的堅忍決心。喪失了堅持職業個性的勇氣。喪失了那些激情與沖動。
到哪里,我們都像雇傭兵,誰給錢多,就給誰干。今天的東家,就是明天的對手。每一次跳槽,都要挖挖東家的墻角作為見面禮。
大家都這樣做。
忙來忙去,大家混了個臉熟。
終于某天,迎頭撞上,尷尬一笑,慨嘆一聲:他奶奶地,這圈子真小,人生何處不相逢!
- 下一篇: 從世界男裝看各國服裝風格文化
- 上一篇: 從1855到1983牛仔褲的演變歷史